展覽.博物館

請問文伯仁:細節是什麼?
陶然於林泉佳處中─文伯仁繪畫專題展
繪畫細節貼近人心的「奶油桂花手」!
明代吳派領袖文徵明的卓越成就,
深刻地影響子姪晚輩的畫家們,
其中最能脫出先輩影響者,
就非文伯仁莫屬。
他獨特的細密繁複畫法,
大膽層疊而上的構圖,
折射出這位個性既纖細、
又頗為衝動的藝術家身影……
今夏故宮首度推出以明代畫家「文伯仁」為主題的小型專題展,雖然只選出他的13件畫作,但內容橫跨了文伯仁自25歲至69歲的早、中、晚期作品,兼具立軸、橫卷、冊頁、扇面多種創作形式,畫作主題除了山水以外,還有難得一見的人物畫。透過這個展覽,將可對「文派」第二代大將文伯仁的畫藝與成就得到概括式的掌握。
敏感衝動的早熟畫家
25歲就為名人畫像
文伯仁(1502~1575)是文徵明(1470~1559)的姪子,因此早年的學養與畫藝,深受蘇州當地傳統及文徵明交遊圈的影響。他曾進入邑庠就讀,但似乎和叔父文徵明一樣,在科舉的路上顛簸不順,後來放棄仕途,以作畫維生。在習仿文徵明風格的後輩與學生中,文伯仁是自成面目、卓然出眾的翹楚。

圖3 文伯仁〈天池石壁〉軸,國立故宮博物院藏。(國立故宮博物院)
如果將文字紀錄擱置一邊,直接從畫作感受文伯仁,是否可以對他有更多的了解呢?作於1526年的〈楊季靜小像〉(圖1),是本次展出中最早的紀年作品,也是他流傳至今唯一的一張人物畫。楊季靜是當時著名的琴師,與文徵明、唐寅(1470~1524)等蘇州文人交好。就目前所知,光是唐寅就至少為楊季靜作過兩張畫,一件是美國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〈南遊圖卷〉,一件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〈琴士圖卷〉。文伯仁晚文徵明、唐寅一輩,當時才25歲,竟有機會為前輩楊季靜畫小像,可以推測他年輕時的畫藝已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,除了一般文派見長的山石林木,亦具備其他物像的極佳造型功力。
畫中楊季靜頭部微傾,雙眼望向前方,似乎正凝神諦聽,雙手似正撫弦彈奏,但仔細一看,卻不見任何琴弦。是文伯仁忘了畫嗎?又或者琴弦太細因此省略不畫?就文伯仁心思的細密以及他細筆的功力,忽略或是省去的可能性不大。參考卷後文伯仁所作的圖贊,有「雖不柱指鈞絃」等語,讚嘆楊季靜即使不彈琴,亦具經世的清廟之才,可以推測畫面亦出自同一思路,因此才別出心裁地不添琴弦。由這幅文伯仁極早期為前輩所作的小像,已可感受到他獨運的匠心。
更多內容請見《典藏‧古美術》七月號第214期